Xiaofeng Liu, PhD

观念和情感


Writing

Thoughts & Opinions

中国人不可描述的情感价值观

By Xiaofeng Liu published on August 12, 2017

又到了一年一度租女友租男友回家过年的时间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类似的帖子又涌了出来,有男女朋友的可以松口气,没有的都不知道如何回家过年跟父母交代。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租男女朋友的服务居然都开始产业化了。跟很多朋友交流过,也经历过国内国外情感价值观差异的冲击,觉得还是要说上几句。

中国人一贯是以重视感情,尊敬长辈,爱护子女而引以自豪的,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操作上,对情感婚姻而言,中国人最看重的却并非是自己子女的幸福(也许太绝对,但这种情形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是自己的面子。这种无形的价值观约束力,来自于几个方面:(1)中国人认为,特定的年龄段就要达到特定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比如有房,有车,成家等等),否则就可以默认为失败者;(2)中国人认为,无关事情本身质量,或自己喜欢与否,只要做的比别人晚了(比如找对象,结婚,生子等等),就没面子;(3)中国人认为,谈论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在对方社会地位和物质地位足够高的时候(比如大学学历,城市户口,职业类别等等),才有意义。

中国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基本上失去了自主选择权。欧美的大多数孩子,小时候会学习如何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相比下中国的绝大部分孩子,父母绝对不允许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舞蹈班,主持人班,钢琴班,绘画班,奥赛班,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双方都各有利弊,但正是这种中国式的家庭观念和教育方式,让小孩子变成了大人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杠杆。在我们的观念里,小孩子学习的技能越多越快,以后就越有出息。这种观念错在哪里?其实在一成不变一视同仁的框框下,我们无形中抹杀了人性的多样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常现实又苛刻的物理参数(学习成绩,学位,工资)。所有人都在为达到这些所谓的阶段而努力着,没有自我认同,也同时对竞争者存着满满的恶意。现在的中国式社交理念大致如此:默认不相信陌生人,除非对方证明自己值得相信。西方大部分的理念相反:默认相信对方,直到有证据推翻这种信任。一个崇尚美德的民族,怎么可能变成人人互不信任的状态?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这些无情的物理参数,硬生生的把人性都关进了牢笼。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有位比我低一级的女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连读8年。在别人看来都羡慕不已,她父母必然也很有面子,可她自己很不开心,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做医生的愿望强加在了她的身上,她读上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面对眼前看不到尽头的8年,她抑郁了,但因为家庭和社会无形的压力,她并没有跟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和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吃过饭,回到宿舍里跟室友们打过招呼,悄悄地从9楼的防火梯纵身跃下,结束了自己不足20岁的生命。一个喜爱唱歌跳舞而且体育一级棒的女孩子,一个还没有机会追寻自己梦想的年轻人,被这些家庭和社会的牢笼彻底摧毁了。理性的想想,难道父母不爱她吗?不希望她幸福吗?当然不是。那是为什么?

成绩好不好基本上是判断读书阶段个人能否成功的唯一准则。十二年的读书生涯,没有谁会在意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在意的只是考取了哪所学校,对情感的认识更无从谈起。好不容易走出学校,学到的也许是自己以前万万没有想过的专业,自己不喜欢,但偏偏又是唯一擅长的,于是毕生所学变成了为生手段,并无兴趣和激情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你又能强求做到多么成功呢?在这样充满无限考查标准的人生里,谈情感似乎都是无比奢侈的事情。也许在大学里,还能在学业忙碌之余,偷偷看几眼自己喜欢的人,约着一起跑步,或者一起在肯德基通宵自习。大学时光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可能是读书十几年来第一次能够稍稍放松一下,体会自己的人生和感受,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很怀念大学时光吧。读书的时候,父母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不要谈恋爱。。。”,可是刚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父母又突然开始担忧起儿女的终身大事来:“怎么还没对象。。。”,可以理解大部分的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儿女独自在外,没有人照顾,偶尔才能见上一面,可他们必然不会想到,从小到大对孩子的这些数不清的关心和督促,却在筑起一道道高墙,把儿女约束在一些所谓的光明小道上喘不过气来:小学初中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高中不许谈恋爱,考取名牌大学才有出息;毕业后一定要留在北上广,为家里争光;到了结婚年龄就一定要尽快结婚,不然别人会说闲话;人家都抱孙子了,你们要赶紧了。大家都这么做,做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常理,剩下的人也就必须遵守,否则就是异类,这是现在中国人形成道德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在这种竞赛式的社会情感模式下,人性和人情世故慢慢变淡下来,对别人的了解和处理彼此关系的方式也就越趋于物质化,而物质化必然会导致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故此人人自保,中华美德也就越来越变成了说辞。很多人讲,宣传什么,就表示什么很稀缺,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有个很好的朋友从美国回国内工作,周围物质化和程序化的做事方式让她很苦恼,久而久之她开始质疑是否自己的价值观有问题,因为跟周围的大多数人都不同。她问我,是不是快到30岁的女生就一定要尽快嫁掉,要不然就会没人要?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的人做男朋友?周围的人都这么觉得,我的想法不一样是不是我有问题?其实并不是她有任何问题,相反,她是个内心美好,知道追求自己目标实现自己价值的人。她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并非只是完成一件任务,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以实现彼此幸福为目标的,而这种目标是动力,不是负担。听到她的这些疑问,我还是有些难过的。一个人的内心美好是无价的,值得用很多努力去维护,但是在一片汪洋大海里,又显得那么的无助。其实很无力的写下这篇碎碎念,一人之力只能尽力保护每个你能遇到的内心美好的人,这也许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吧。 亲爱的父母们,请放过这些好男生和好女生吧,你们爱他们,就给他们些时间和自由,让他们能体会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寻找真正值得一起生活的那个人。你们在意他们的当下,你们在意他们的成长,请更在意一下他们的后半辈子。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他们并不需要最终变得多富裕,地位多高,但是应该给他们机会追求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经历一次独特的人生旅途。精彩有无数多种格式,而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世界才变得这么值得探索。亲情,友情,爱情,才是真的需要我们用力呵护的东西,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把情感再带回身边,见到对方的时候,问他/她一句:快过年了,你还好吗?

情感为主,道德为主,还是社会准则规律为主?我们应该作为个体去思考,同时也去换位思考,也许问题并不复杂也不需要纠结。

Read More

Family & Friends
Father’s Day
Dad is the first word in my title. This is the 8th year that I enjoyed Father's Day. I am always a dad first, then, a scientist.
Management
The Hard and Soft Micromanagement in Research Labs
Here are the stories of two micromanagers that explain it better than ChatGPT ever could.
Materials & Career
The Stories of Thermal Analyses of Materials
While even top-notch theorists scratch their heads predicting thermal behavior from a chemical formula, we can witness the real magic of a material's response to heat first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