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feng Liu, PhD

专业和人性


Writing

Thoughts & Opinions

关于天津大火的化学视角分析

By Xiaofeng Liu published on May 15, 2015

​一天前夜里的几声巨响把天津变成了热门词汇,网络上的祈福,默哀,致敬,自保技巧硬生生的把这世界级的骇人事件变得更像说资,事件过后当事人受到的伤害一点也没有减少,幸存者承受的却是残酷的 “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该负责的,该反省的,就这样潜移默化的自行解散了。

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逻辑,也不能是这样的逻辑,尤其是如此恶性的事件。

我没有做大数据分析,也没有调查历史,其实心也已经麻木了,躲在美帝多年,以为可以自清,可每每发生此类事件,还是痛心疾首。尤其这次,对我这个在化学领域摸爬滚打13年之多的人的冲击可想而知。我想以为对化学的理解和十多年的亲身体会,以及在中国7年,美国6年的化学生涯为背景,随便谈谈我的看法,讲点故事。

有网友查到国内有法律明文规定大型化工厂需要距离居民区至少一千米以上,一点都不为过,事实上美国大多数的化学公司不止不在大城市,而且经常建在鸟不生蛋的地方,不是对自己不自信,而是对别人负责。以陶氏化学为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至高无上,安全培训及其严格,安全类文书非常详尽,在业内名声震震,成为了众多美国大学实验室安全培训的模仿对象。大家也许听周围人讲过,美国人做事很拖沓,也许把事情考虑周全是需要不少的时间,可是值得。09年刚到美国化学实验室工作的时候,第一天就劈头盖脸的压来了厚厚的安全文书,连续几日的线上培训,实体课程,每个人必须的灭火器操作,终于通过了安全考核,才知道自己完成的只是所有大学工作人员必须通过的普通安全培训,还有更复杂具体的化学专项培训。其中一项反复强调的,化学相关的火灾种类,分 A, B, C 三类,A 类为普通火灾,B 为易燃化学品,C 为遇水或空气自燃或发生反应的火灾。灭火器自然也分三种,而干粉类才适合化学反应型火灾,因为普通的二氧化碳或者消防用的水碰到活泼金属反而会生成更易燃的气体(氢气)或助燃气体(氧气),属于火上浇油。而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涉及小火灾,如果火势发展到威胁人身安全,撤离是唯一的选择,火灾必须交由专业人士(消防)处理。火灾之下,首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情况和任何背景,熟知化学药品的种类和数目,并估量可能的反应产物和性状,才能预先作出可能的应对。比如酸雾,卤素气体,甚至氰氢酸,每一样可能的反应产物中和失活的机理都大不相同,即时知情也不一定能够安全消除,更别提事前毫无估量。微博链里盛传“Burn Down”原则,我没有细查,但我本能性不认同。A类火灾甚至B类火灾可能都问题不大,C类火灾决不能放任有害物质无限量进入大气。我个人认为可以不主动扑灭,但一定要在防止火势蔓延的同时,熟知化学品性状,并对可能的反应产物进行中和降解处理,才能把二次污染降到最低。否则,这个二次污染要比爆炸的损害更大,继续拿氰化钠为例,水溶性极好,无色无味,不尽快降解,任何的扩散都是致命的。

化学实验室的火灾防护专业人员都必须具有相当的处置化学品的经验,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记得在国内的时候,有一次对面楼一个化学合成实验室着火,冷却器里的酒精在瞬间就把火势推到整个房间,所有的学生都成功的逃出了实验室。在消防车赶到前,研究所的几个保安小伙儿操起灭火器就冲进了火场,被泄露的氯气熏至休克,幸好最后救治了过来,才没有酿成悲剧。能怪他们吗?怎么能?!一个个每天早上能见到的友好的面孔。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有,那就是安全培训,安全文书,和安全规章制度。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夏天做实验温度太高,大家就系个围裙,做什么用?怕弄脏衣服,跟防火八杆子打不着,你问我会不会用灭火器,我说会你信吗?当然不信,连我自己都不信。来加州工作后,规定多严格?安全护目镜,防火服,长裤,不露脚趾和脚面的鞋,而且衣服尽量要求穿棉质的。专门负责化学实验室消防的人员都具有一定相关知识,而且对实验室环境非常熟悉。为什么这么严格?不是他们聪明或者怕死,因为这里面有个故事。

2000年初的一个夏天,洛杉矶加州大学,化学系的一位教授的实验室来了一个本科女生 Intern,安排好了做化学实验。那时候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培训比现在简单上100倍,所以没几天她就开始 “亲自” 做实验了。普通的一天,在实验室里只有她自己的情况下,她开始了一个需要50毫升叔丁基锂溶液的反应,懂化学的人都知道,叔丁基锂碰到空气就会自燃,更何况有易燃助燃溶剂。硕大的注射器在她手里极不自在,在她加压注射液体时,针头脱离,叔丁基锂喷到了她的涤纶毛衣上,是的!她没有穿实验服!没有几分钟她倒下了,连呼救的时间也没有,一个满怀化学梦想的女生,就这样没了。

问责?追究?立案?立法?这些加州都做了,而且一做就做了十年。美国有个联邦部门,叫做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我们叫他们 OSHA。因为上面的一个事故,OSHA重新做了安全规程,并要求所有加州的大学强制执行,现在的加州所有大学安全制度更严格了,安全文案也更复杂了,安全培训周期也是历史之最。如果现在你来加州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学习的话,也许你在通过安全培训前都拿不到办公室和实验室的钥匙,也不准踏进实验室半步,因为OSHA不关心你能不能在美国学到东西回去报效祖国,他们只关心你的安全,因为你不安全了,跟你有关的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他们每年不定期的巡查,如果有违反规定的行为,他们可能会关掉实验室,重罚相关机构,或者甚至诉诸法律。

美国发生的事故也并不少,事故发生了,后续做什么更重要,只有尊重活人,才可以避免对逝者落泪。我们是一个容易流泪和感动的民族,事情发生了,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事情过去了,我们可以收起眼泪继续看八卦。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永远都只会是说资。可这件事也可以吗?这种只有在灾难片里发生的场景活脱脱的发生在眼前,还能够一谈而过吗?还能够只流眼泪,只感动,只点蜡烛就而已吗,人们?!去年发生在圣塔芭芭拉的枪击事件,失去了唯一儿子的父亲,在讲台上对我们笑着讲自己儿子生前的故事。美国人无情吗?就是这个父亲,这一年多到处奔走呼喊提出改进法案,为的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们的一个朋友酷爱骑车,年纪轻轻就永远留在了他喜欢的路上。他的爸爸妈妈在两年内从没停下自己的脚步,促成了加州修改交通法:机动车必须与非机动车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我觉得他们的这些,才是真情,比眼泪,要贵上一万倍。

有网友查了以后说,国内的安全相关规定并不是不健全。那为什么形同虚设?因为虽然部门多,却没有哪个可以严格地有权威地强制执法。即使有,某些企业也可以找“机会”过关。柴静的《穹顶之下》里左右为难的环保局就是一个例子。我在美国生活了这些年,提两个这边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美国汽车尾气标准很严格,谁监督执行呢?在加州是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 (DMV),所有的车辆每隔一年必须强制进行尾气检测并达标才能成功注册,没有人可以例外。另一个,为什么很多国内开车很熟的人来美国考驾照会考不过?因为在美国,即时你开车不熟练,只要你安全意识充分,就会给你驾照,而赛车手的技术,没有安全意识,也就只能和驾照相视而笑了。

这次天津化学品爆炸中,如此大规模的化学品储存及转运公司,安全文件,制度规程,化学品的详细种类,储量,位置,还有每个化学品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都应该可以即时获取。有网友帖子里提到可能有的化合物种类,我本人没有去核实。举个例子,700顿氰化钠是什么概念?氰化钠是剧毒神经毒性化学品,半数致死量为惊人的20毫克每千克。假设人平均体重为60千克,致死量只需要1克多。700吨可以杀死多少人?单位换算?算出来的同学不要被吓到。氰化钠遇酸会生成氰氢酸,毒性更剧烈,而且具有主动侵蚀性,极度危险。消防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入救火救援吗?当然应该,有人说“那是他们的职责”,没错,的确是他们的职责。可安全文书在哪里,化学品的详细资料在哪里?有没有预先估量现场的情况?有人说“搜索安全文件会耽搁救援时间,造成更大损失”,可是现在时间省下来了,损失的,是人命。中国人的命不值钱吗?我相信不管谁说这句话都会被群起而攻之,可事实呢?还有人说“这是他们的职责,他们有责任去冒险,去奋不顾身保护市民安全”,说的一点没错,我相信不管你问哪一个消防人员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可他们应得的是知情的冒险,而不是盲目的送命。在消防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们送到千吨万吨级化学药品的失火现场去救援,然后你感动的称他们是英雄,称他们在“最伟大的逆行”,他们牺牲了自己,你落泪伤心。你好意思感动吗?!你好意思伤心吗?!有人说,外国的消防员也奋不顾身。但你忘记了,他们大多都是在尊严的冒险,他们熟知自己面对的危险是什么,可能后果是什么。人基本的尊重做到了,去冒险保护市民,他们会义无反顾。

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也许不同的职业会赋予人们不同的责任,但在对事情的衡量和知情权上一定要是相同的,而且人却“无知”却“弱小”,就越应该受到保护,得到便利。希望以后的某一天,我们不再会是:无事实无忧,有事时显真情,人死了落泪点蜡烛,只尊重尸体,却不尊重活人。

作为一个在化学领域二十多年的科学家,我对天津大火进行的专业和人性的分析。

Read More

Arizona
Fly over the Grand Canyon
Two unforgettable visits to the Grand Canyon—one blanketed in snow, the other from the sky. Each view reveals new depths, colors, and awe. A timeless landscape that defies one single perspective.
Tech and Life
Meet iPhone 4S for the First Time
A nostalgic look at the iPhone 4S, where Retina display clarity and Siri’s early charm redefined the smartphone experience. From practical dictation to quirky limitations, this reflection captures a moment when smart assistants first found their voice—literally.
Nevada
Christmas atmosphere in Las Vegas
Las Vegas at Christmas dazzles with lights, fantasy, and celebration. From pyramids to fountains, reindeer to pharaohs, this festive journey captures wonder, nostalgia, and the joy of travel amid winter’s glitter.